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

閱讀摘要-鐵幕

 多數人認為「鐵幕」一詞的起源,是邱吉爾1946年前往美國密蘇里州Fulton的那場著名演說,但實際上1945年2月25日,希特勒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就在「帝國報」上談過:「德國人一旦根據雅爾達協定放下武器,蘇聯會佔據整個東歐、東南歐。如果把蘇聯涵蓋進去,將會有到巨大的鐵幕立即拉下,會有大屠殺在幕後發生。」

對蘇聯而言,「鐵幕」不是作戰目標,而是時勢所趨,鐵幕的範圍,基本上就是德國投降那天,蘇聯紅軍所至之處,而這個趨勢西方國家要負起責任。

如果希特勒1941年沒有入侵蘇聯,歐洲大概不會有蘇聯帝國,西方盟國如果早一點發動諾曼第登陸戰,俄羅斯人所征服的地區也會比較少。

原本史達林力促英美在西歐開第二戰線,羅斯福1943年已準備進攻法國,但邱吉爾極力反對。英美同盟的盤算是,讓蘇聯在東邊拖住德軍,英美同盟就能為進軍法國做好準備。坦白一點說,俄羅斯在東邊跟德軍開戰,死越多人,西方盟國在西邊戰線,就能少死一些人。

史達林在1944-1945年大量攻佔由納粹控制的東歐,各國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,且多數歷年痛恨俄羅斯,因此對史達林來說,即便不用全面「蘇維埃化」,成立蘇聯式的一黨專政體制,但唯一可接受的結果就是成立不會威脅到俄羅斯的政體,且建立完全倚賴蘇聯,聽命於克里姆林宮的共產政權,並在蘇聯西界建立東歐緩衝區。

這些中歐、東歐國家,在二戰時因納粹佔領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,但蘇聯的「解放」也再度帶來傷害。以匈牙利為例,20萬左右的女性遭強暴,被要求高額的戰爭賠償,與德國被要求得差不多,戰後幾年,匈牙利國民收入有三分之一被俄羅斯人拿走,還有數家工廠被整個搬走,通膨最嚴重時,達到一天百分之15萬8千。

羅馬尼亞,蘇聯人拿槍逼國王米哈伊退位,在保加利亞,扶植共產政權。

戰爭剛結束時,史達林相信蘇聯既然能把那些地方從納粹手中解救出來,應該會在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」得到許多選民肯定,但選舉結果,以匈牙利為例,共產黨連同社會黨,只拿下一成七的選票。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例外,共產黨拿下四成選票,與自由主義、社會主義政黨聯合執政。

為了避免再次受辱,史達林採取熟悉的方式:賄絡、恐嚇、威脅及暴力。

蘇聯在這些「新領地」,用「看起來民主」的方式治理,同時掌控祕密警察、國家安全局之類的機關,在各種聯合執政中,一定掌握內政部,除了掌管警力,還能指派法官、發行身分證、護照、入出境簽證,核發報紙與電台的經營許可等。

史達林對匈牙利的共產黨領導人拉科西下達指令:「別嚇到人,但一旦站穩腳跟,就繼續前進,盡量利用可能對我們有用的人,多多益善。」

後來拉科西演說時詮釋了那段指令:「我們提出要求,一開始要求不大,然後再加大要求。例如我們最初只要求銀行歸政府控制,後來才要求三大銀行立刻收歸國有。」

史達林倚賴遍布東歐各地的「莫斯科人Muscovite 」,掌管各地的政務。這些人由史達林親手挑選,許多人已成為蘇聯公民,在俄羅斯度過多年流亡歲月,戰後他們回到故土時,並不是返回「祖國」,而是以國外的代表身分回來,以促進蘇聯利益為職責。

在東歐諸國中,捷克斯洛伐克是相對穩定的國家,也是諸多流亡政府中,唯一於戰後返國執政的國家。主要原因是後來的總理、總統貝奈斯,在流亡英國時,就與蘇聯簽署友好條約。

貝奈斯出於務實的考量,他看透情勢:蘇聯有呼風喚雨的能力,希望與蘇聯建立密切關係;他很清楚西方不會保護他的國家和人民,英國和法國高談自由,但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上,西方出賣了捷克人,割讓領土給德國,好讓英法免於戰爭。

貝奈斯一再談到,東方西方之間,應該要走「第三條路」,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,在鐵幕裡面,史達林讓捷克人自己搞自己的,他甚至把捷克人標舉為「好朋友、好鄰居」


-Victor Sebestyen,2016,《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 》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