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

閱讀摘要-英國力行撙節

 #閱讀摘要

1930年代中期,英國是世界上最大債權國,但到了1946年,成了最大債務國,大部分英國人知道自己國家破產了。
經濟學人雜誌社論的一段:「我們現在的貧困直接肇因於一件事,我們最早開戰、打得最久、打得最賣力」。
英國為了二戰,邱吉爾在美國的租借計畫下借了大筆錢,賣掉了大筆海外資產,藉此取得作戰物資和糧食,戰後不久美國就斷然中止租借政策,使倫敦政府大為震驚。
戰爭末期,英國債務達35億英鎊,凱因斯,就是貨幣論的那位凱因斯,認為英國接下來三年約需要13億英鎊,才能恢復正常的工業和擺脫糧食進口及配給的處境。
與此同時,英國同時還要負擔德國戰敗後的經濟復甦。英國本土的糧食配給,最差時每天還有2500卡;在德國的英國占領區,1946年2月時,已降為1100卡。
對勝利國而言,飢餓不利於德國重振經濟,佔領拖得越久,會耗去英國的大量財力,只要能挖煤和軋鋼,才能恢復德國經濟;1946年夏末,德國的英國占領區糧食配給開始改善,但也讓英國付出代價,增加德國占領區的供給,英國本土的配給量就減少。
凱因斯被英國派去向美國借錢,他以為會被當成美國堅定盟友受到歡迎,並能得到15億英鎊的饋贈和35億的無息借款,但美國只願意提供37.5億英鎊,利息2%,並分50年以美金償還借款。
另外附加條件,英國必須放棄殖民地的「帝國特惠制imperial preferences」,原先這項制度讓殖民地較難與大英國協之外的國家貿易;美國同時堅持,借款生效的一年內,英鎊必須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。這項附加條件如同凱因斯所預估,一年後出現英鎊拋售潮,英鎊貶值,直接耗掉這筆借款的本金。
當時英國內閣閣員,後來的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(王冠第三季當選的那位)對這件事情的評論:「窮親戚是天底下最不親不戚的人」。
「乞丐沒有挑三揀四的權利」,不時出現在當下,財政大臣道爾頓不喜歡這借款條件,但「還有別的選擇嗎?沒這筆錢,勝利後日子會比較好的那些盼望,會在絕望和幻滅中煙消雲散。」
1945年末,英國下議院辯論這筆借款,23名工黨議員投票反對,時任議員,立場溫和親美,且後來出任首相的James Callaghan將美國的條件稱為「經濟侵略」。
凱因斯的戰後財政計畫告訴英國政府,殖民地消耗英國財力,一年要花掉14 億英鎊,對戰後初期施行獨立自主財政政策的能力將嚴重受損。
戰前,英國一年軍費約1600萬英鎊;戰爭開打兩年後是2億英鎊,英國有位在大西洋、地中海、印度洋的艦隊;有設在香港的中國基地,設在西印度群島到馬來亞的12個國家或殖民地的其他基地,120個整編的皇家空軍中隊,儘管財政拮据,這些還是要保留。
1946年時,英國還不願放棄帝國輝煌的認知。
美國駐英大使John Winant在借款條件談定後,發電報給國務次卿William L. Clayton:「英國人正在苦撐,寄望靠我們的援助保住大英帝國和他們在帝國的領導地位」。
這個英國向美國借款的計畫,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計畫。 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-2016出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